追根溯源做沉香

一个香道文化的传承者

如果一个人愿意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一件事,那么这件事,很可能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。

对我而言,这件事就是——香。准确地说,是“沉香”,是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香,是沉静、内敛、真实、温润的香。

如今,作为“香至尊”品牌的创始人,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:自己卖的不只是香品,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,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,也是一种对传统的守护。

我不是商人,更愿意称自己为沉香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播者。


从香学者到香道人:我为什么坚持做香?

从香学者到香道人:我为什么坚持做香?

从初识沉香再到深入其中,我常被问:“你怎么还在做香?这行变化太快了。“

我总笑笑回答:“因为它从来不是‘生意’,它是‘本命’。”

第一次接触沉香,就被它的沉静温润征服。那一瞬,我便对沉香生起了深深的敬意与好奇,也由此走进了这个行当。

此后多年,我陆续走访了越南芽庄、文莱、印尼、海南、惠安等多个沉香主产区,亲手挑选香材,深入学习辨料、品香、制香的每一个环节,在一炉炉香气中,慢慢体悟沉香的自然之道与人文之韵。

最初我只是想分辨真假、买到好料;但越深入,我越发现——真正的香,是拿来用的,不是炒的;真正的香,是用来修身养性的,不是用来标价的。

香,不是商品,是“心的容器”。

后来我创立“香至尊”,初衷并非打造品牌,而是因为我发现,市面上几乎没有一个真正以“文化”为根基的香品牌。太多人在做“香的样子”,而不是真的懂“香的性格”。

于是我下定决心,要做一个有温度、有态度的香品牌。不是为了迎合市场,而是想用自己的方式,把香的精神真正找回来,让沉香不只是商品,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。我要用我的方式,把香的精神找回来。


为什么我愿意全国奔跑,只为见一见香友?

这两年,我们团队启动了一个特别的计划——「香至尊沉香香友见面会」。我们跑遍一座座城市,不计成本、不问得失,只为与真正热爱沉香、想了解沉香的朋友面对面交流一次。

有人不解:“你在线上做得挺好,为什么要亲自跑线下?”

我只回答一句:“香不是直播带货,是气韵传心。心对心,才传得动。”

沉香这种东西,文字无法描摹,图片也难以呈现。它的气韵,是在空间中流动的,是与一个人的呼吸、情绪、节奏交织共鸣的。只有面对面,才能真正说清楚、闻明白。

我希望香友们看到真实的我们:不是被包装出来的形象,不是晦涩难懂的术语,而是一个真正爱香、修香、敬香的人,坐在你面前,与你分享一炉香的温度。

这不是见面会,是一场沉香布道的共修。


香至尊是什么?不是一盘生意,而是一种修为

“香至尊”这个名字,是我十几年前写在笔记本上的。除了想把这个品牌做到最好的野心外,旁边那一页,写着这样一句话:

“香在心上,至尊不浮。”
做香者,当存敬畏之心;用香者,当生安定之念。

香至尊不做“最好”的香,因为“最好”没有标准;我们只做“最真实、最可信、最可用”的香。

  • 每一款沉香,我们都亲自试烧,不达标就不上架;

  • 每一块原料,我们尽量溯源,了解它的产地和大致年份;

  • 每一位客户,我们都愿意讲述香背后的文化,而不仅仅是谈“等级”“克价”“沉水”。

更重要的是,香至尊的存在,是为了那些真正想“用香修心”的人。

我常说:“你不需要多懂,只要你真想用香、修香,我们就愿意陪你走这一段路。”
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感。


香文化,在当代还重要吗?

有人说:“现在年轻人谁还烧香?这不是过去文人雅士的玩意儿吗?”

我说:“越是时代喧嚣,越需要有‘静’的人。”

沉香,是最古老的疗愈方式之一。点香不是迷信,也不是仪式感,而是人类自然的心理调频工具。沉香能安神、助眠、净室,背后有文化,也有科学。

但更重要的是:香能养“心气”。

现在人焦虑、急躁、浅层化,“心气”浮了。每天几十条信息,一分钟刷一百个画面,心早已被拉扯碎了。香,是那个能慢下来、静下来、回归自己的通道。

这,就是香文化在当代的意义。
这,就是我愿意一站站走下去,与更多人分享香的原因。


你可以忘了香至尊,但别忘了自己心里的“那炷香”

我从不强求别人记住我们品牌,但我希望每一个来过“香至尊见面会”的人,都能记得:

  • 香,是有根的,它来自山野岁月,不语却有力量;

  • 香,是有性的,它的气息随心境流转,静时清远,躁时沉稳;

  • 香,是有道的,它不喧哗,却能润物无声,安定人心。

我们只是点了一炷香,但希望你从此在心中也点燃一炷自己的光。


尾声 · 与你约一炷香的时间

如果你愿意,我们就在某个城市的某个角落,安安静静地点一炷香。

我不讲商业、不谈价格,我只谈香,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;谈人,从哪里浮躁,又如何回归。

你来,我就讲。

见面,不为别的,只为传香。

一人布道,一炷香,一席话,足以暖一生。

—— 孙玉辉
香至尊 · 创始人
2025年 · 香道文化见面会前夜